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 第一章:文化與生產方式 導讀

詹明信‧著 唐小兵‧譯

●上層建築‧基礎‧馬克斯馬克斯: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 過程。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下層建築生產力、經濟基礎
★上層建築文化、宗教、政治
馬克斯理論:勞動剩餘價值-->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把人類關係轉化為物質(物化or異化?)

生產方式的敘述:
來源 1.羅馬-->日耳曼民族
2.英國-->印度殖民地
傅柯:知識就是權力的表現,認識他人就是強加權力於他人控制他人(對於樣本的研究邏輯)為研究某一種文化,我們必須具有一種超越這種文化本身的觀點。

亞細亞的生產方式:封建式的生產方式,農民被束縛在自己的土地上-->封建主控制著農民-->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共時性‧歷時性:
1.將生產方式看成一種歷史的系列ex. 上述 (歷時性)
2.將生產方式作為包含不同層次的共時系統來考察(共時性)
(因此就有下層建築和上層建築的區別)

●結構‧亞細亞方式‧傅柯結構:有某種儀式,通過這可以理解不同因素之間相互起作用的各種關係,把事務之間的關係觀念化。國 家、自然界、人的身體、書文詩畫,都存在著種種相互制約的不同因素。因工業革命出現,人類生產力與結構(機器)的關係改變關於結構的疑問。

亞細亞生產方式:將生產方式看作是共時系統-->什麼是作品文本?(context)

★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工具) -->剩餘-->私有財產-->關係確立(身分、社會的區別)-->資源分配問題
★工具-->農業-->農業村莊-->農業村莊分工合作(水渠、大壩建造)-->機構-->亞細亞的生產方式
「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概念即是以他性來解釋文化差別

他者: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概念,是將歷史上的某種東西轉化為「他性」。
Ex.英國在殖民印度時只有在他認為所統治的印度人和自己不同時,才能理解自己的地位,進而控制他 人。(他者-->差異產生意義,所有的文本都需要他者)

任何的研究都是包含了權力的過程

●摩根‧德勒茲‧精神分裂

馬克思:(生產方式)
原始社會-->亞細亞生產方式-->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摩根:(《古代社會》)
蒙昧時代(烏托邦)-->野蠻時代(權力) -->文明時代(權力+經濟)

德勒茲:(後結構主義)
符碼化-->超符碼化-->解符碼化(再符碼化)

符碼化
原始的生存知識,但沒有抽象的觀念。(蒙昧時代)
☆聚落-->狩獵-->農耕-->剩餘價值-->階級-->圖騰

超符碼化
神話及傳說,「人體式的大地」符碼化的表現,將符碼整理系統,成為經文,出現牧師教士的身份成為神聖的中心,壟斷經文的解釋,形成一種權力,這時期的語言富有寓言性。(野蠻時代)
☆複雜文字-->神話式的故事(經文)ex.梵文

解符碼化
科學使宗教及一切神聖東西解符碼化(宗教批判),解神聖性-->而科學是工具;非中心式的空間,而是呈現幾何形式,柵格化的空間(理性),藝術創造新的神秘感成為一種宗教,是一種再符碼化,是個人而不再是集體完成的事情。(文明時代)
☆解構經文,消滅神秘力量-->白話 ex.馬丁路德

所有的生產方式都在一個社會結構中留下其痕跡,都有其積澱。

☆圗爾幹:藝術是宗教得置換
☆席米爾:藝術創造是一種Vision of the world

★某個部落再某種歷史環境裏產生了一定的宗教信仰;環境改變了,但宗教信仰的改變卻很慢,而且宗教已經影響到人們在空間中生活的格式,影響到人們的語言。這星信仰在人們的生活中形成了「文化差異」,宗教傳統的積澱,在各個社會文化中存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