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本文摘要
社區營造中,社區生活空間的改造並不只是實質空間的規劃設計問題,更將碰觸到複雜且動態的社會過程。本文提出「美感歷程」的概念,用以指認社區空間營造過程中,住民因著實際參與而經歷的有關空間形式想像、涉及美學經驗的動態歷程。在理論上,以海德格的「存有論藝術觀」為起點,藉由「言說」、「形諸作品」(setting-into-works)等概念來詮釋主體的個別與集體經驗;進而接合上近年來空間專業上有關「民眾參與」的討論,釐清民眾與專業在空間形式生產上的關係,並重新詮釋「參與」的意義。
貳、內文
一、當前社區空間改造的基本問題
社區營造的目標:
1.社區空間品質改善 社區空間並非社區活動的背景
2.類型創新 而是生活藉以展開的舞台
當前的困境:
1.公共空間類型與數量不符社區需求
2.已存在的公共空間設計缺乏人性化
3.社區空間缺乏管理而充滿衝突
4.社區空間的獨特風貌被破壞
解決方法:
1.以現有不良的公共空間進行改良修補
2.創造新的公共空間類型
克服問題:
1.問題意識的動員
2.集體行動的動員
3.空間想像的動員居民及專業者一起進行總體想像《空間計畫書》
4.參與營造的動員讓居民參與其中,重建居民與土地的新關係
5.最後自治經理階段便是自然而輕易
二、社區美學的問題脈絡
1.空間美質的問題:空間美質如何被生產>生產者是誰?
2.美感經驗的問題:居民如何經驗空間的美質>集體美感經驗如何產生?
1.+ 2.=美質空間與美感經驗的交互作用
三、社區空間的美質問題
1.空間功能:符合社區真實需求,甚至鼓舞需求創新
2.空間配置:與基地所在的歷史脈絡結合
社區的「好」比設計師認同的美觀重要,美觀的價值包涵在「好」的價值當中,呈現社區集體的美感經驗。
四、社區美感經驗的擴充與深化
美感經驗的意義:藝術的重要價值在於不斷地與現實對話,質疑當代的問題。而這種對話經驗以及伴隨而來的表達,正是最深刻的「美感經驗」之源頭。
五、美感歷程的經營
社會關係及想像力的動員-->個體經驗的改造-->集體經驗的辨證
社區空間的營造過程強調的是過程而非最終的產品,但也不犧牲產品本身。
★「形諸空間」(setting-into-space)空間營造所提供的歷程讓人們不斷地有機會將他們對現存世界的「理解」,透過新的空間想像和建造而表露出來。
參、思考
台灣環境營造出來的語彙,與社造中美感歷程的經營相衝突的,在政治經濟的影響之下,台灣的社區普遍呈現出速成、廉價的質感,關注的區域在於自家門前的範圍,缺少人與人、戶與戶、以及人地之間的關懷。而社區居民的動員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對於土地的認同感以及共同的生活記憶是難以用某項特定空間或是建築來詮釋,再有了硬體設施的建造,如何注入活水讓社區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是個可以思考的可能。
課堂討論:
1.社區中的美感歷程由誰來主導?先要思考定位的問題在地居民的意願及想法是否有共識,在地價值的定 義又是如何?以及意義的歸屬問題這些都是必須思考到的。
2.論文文章的理論問題:要了解ㄧ篇文章由立論基礎、架構、鋪成、連結到內容,觀念以及引用的學理之間清不清楚?有否矛盾?而聯結的恰不恰當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3.用大師的知識經驗做基礎,讓思考更細密。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